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“立德树人”。“立德树人”如何做?
八个字:整体渗透,润物无声。不是贴标签,也不是穿靴戴帽。也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,要把它作为教学的目标。新教材把“立德树人”作为编写的根本理念,有整体构思。对学生来说,“立德树人”主要是培养“理想信念、文化自信、责任担当”。备课时,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,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,有个大致的了解。对每册,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要了然于心。
什么叫润物无声?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,是通过自然熏陶,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的,不是贴标签的。现在的教学中,常常见到外加的空话、套话、大话,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,也难于走心。
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,单元导读那一页,引用了王维的一句诗: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看课题,我们知道主题是人与自然,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,是比较难的。我们不一定要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归纳,可以找一个儿童容易接受的主题。口语交际中,有这样一句话:和大自然接触,能让人心旷神怡,这就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。这就是人文性,主题就实现了。当然教材中还提示了,这个单元不难发现,人类很多行为正在破坏我们的环境,是不是拔高了?实现人文教育,不要动不动就套用大词。
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,单元导读,引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话: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趋避之。学生理解比较难,所选的几篇文章,如果贴近学生的特点,宁可从坚毅、清贫、奉献等角度来启发学生学习,不要用大词。如“清贫”,教材中并没有解释,比如战士们的奉献,用“无名”可以进一步解读。大词很重要,是对成年人的。把大词变为儿童能理解的词,要下一番心思。立德树人,不只是完成政治的要求,而是教学目标,要为培养正常的人而奋斗。
不一定每一课的教案都要写上“立德树人”的字条,它应该是处处渗透的,不一定专门去讲,它已经在起作用。总之,立德树人,应该是润物无声。